國際電訊傳播學會(ITS)2016年第21屆國際論壇
6/28上午場:闡述「智慧生活、智慧台灣」,探討全球「服務規管議題」
由元智大學、國立政治大學、世新大學與台灣通訊學會,共同主辦之國際電訊傳播學會(ITS)2016年第21屆國際論壇(The 21st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Society in Taiwan),6月28日的議程由keynote speaker交通大學榮譽教授毛治國以「智慧生活、智慧台灣」(Smart Taiwan, Smart Living)開場,緊接著登場的主題討論場次(Plenary Session),則由ITS主席Erik Bohlin教授主持,與來自美國、南非、韓國以及中國的學者,回顧過往電信政策研究,並聚焦服務規管相關議題。
毛治國教授以其擔任交通部長任內的實務經驗,與各國的學者專家分享台灣打造智慧型運輸系統(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)的過程,從前端的政策擬定、邀集專家研討,到硬體建置與實施成效篳路藍縷,其中,2012年正式上路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(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),更成為全球首例成功,從計次收費轉換為電子化計程收費的系統,而長達932公里的高速公路收費網,亦是全球距離最長電子化收費系統。展望未來,為持續推動台灣成為智慧生活之都,希望以創新的思考方式,鼓勵各產業間的合縱連橫,打造以使用者角度出發的便捷環境,致力將智慧台灣的品牌推上世界舞台。
另一方面,隨著各國電信政策研究及產業發展漸臻成熟,本(27)日的討論場次(Plenary Session)除了回顧過往電信政策研究,更聚焦服務規管相關議題,並進一步激盪、發想未來研究的可能範疇。
美國賓州大學(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) Christopher S. Yoo教授,首先闡述美國電信產業,在過去四十年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,不論從硬體設施的家用電話普及率到電信產業私有化,以及法規議題等等,過去四十年來,整體電信產業政策在各方努力下有了長足的進步,所謂鑑往知來,他相信,產官學界皆已準備好面臨下個四十年的產業挑戰。
韓國成均館大學(Sungkyunkwan University)Donghee Shin教授指出,當整體產業趨向整合且更具有彈性的同時,政策法規面卻還僵固不前,他認為,為因應當前的環境,法規及政策設計應該以使用者經驗為中心,思考模式也應該從「把事情做對」轉換成更具主動性的「做對的事情」,超越技術框架的範疇,以跨產業的整合觀點,才能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日,替所有參與者建構安全且自由的使用環境。
來自南非大學(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)的Petrus H Potgieter教授,則帶來南半球電信產業發展的觀點,他認為,當前電信產業的研究議題應聚焦於三個「S」,頻譜資源及法規面的缺乏(scarcity)、多元普及的補貼措施(subsidy),以及利用科技發展帶來正向外部效果執行準則(standards);綜管過去、現在以及未來的產業研究焦點,隨著單一產品的界線模糊化,盤根錯節的法規也應該與時俱進,未來產業趨勢不外乎就是簡化、再定義以及跨領域整合。
中國郵電大學呂廷杰教授則表示,中國的資訊經濟產值在2014年已佔全球三分之一的比重,儘管人口紅利逐漸式微,但2016年的互聯網經濟規模仍可望上看人民幣1.8兆元,主要的成長動力將來自於互聯網資料服務,而隨著行動裝置普及率提高,未來的創新也將以行動裝置為發展核心,不論是共享經濟或行動支付的異軍突起都不容小覷,此外,軟體與硬體的相輔相成,虛擬與實境的整合,都是主要的發展趨勢。為因應產業的快速突變,他認為,法規面除了要能提高網路的安全性、達到社會監管,更應兼顧保護使用者的權利,才能確保產業的永續發展。